《曾国藩传》阅读笔记:第一章

8 min

第一章

1

  曾家祖上宋朝以降五六百年都是农民。曾国藩爷爷曾玉屏三十五岁前都是一个吊儿郎当、游手好闲的农民。有点儿小钱,喜欢穿着光鲜衣裳骑着马去城里和一帮狐朋狗友混。有一天在城里偶然听到个路过的老人用他做反面教材教育孙子,顿觉羞赧不堪,立时卖了马走路回家。

  回家后曾玉屏洗心革面换了个人,开始天天用心耕田种地、喂猪养鱼。细心劳作不仅给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(“听虫鸟鸣声以知时节”),还让其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(“观露上禾颠以为乐”),更进一步产生了朴素而真诚的感悟:“凡菜茹手植手撷者,其味弥甘;凡物亲历艰辛而得者,食之弥安也。”

2

  家业大了后,曾玉屏突然决定要改改世代命运:培育出个读书人。可惜儿子曾麟书太笨,连考十一次皆不中。之后曾麟书还带着儿子曾国藩一起学、一起考,再考了五次仍旧不中。尴尬的是曾国藩也不比他爹聪明多少,连续五次父子俩双双名落孙山。

  曾麟书第十七次,曾国藩第六次考试:老子终于在四十三岁这一年中了秀才,儿子不仅没中还被批为“文理不通”的反面典型,挂了“悬牌披责”。

  文理不通,是科举考试“六等黜陟法”最差一级: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,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,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,文理有疵者列为四等,文理荒谬者列为五等,文理不通者列为六等。

3

  受此大挫折,没让曾国藩气馁。回到家中,他苦思出两点原因:

  1. 自己太笨(其实是老曾家都不聪明,曾国藩叔叔、弟弟没一个中举);

  2. 亲爹教书有问题:读只知死记硬背;著过于拘谨,细处着力打磨却忽略了大局和气势,文章 s难以打动人。

  但曾国藩有个他爷爷一样的品质:倔强(“倔强二字,却不可少。功业文章,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,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。”)。

  痛定思痛后,曾国藩给自己取了个号“涤生”,要与以前的惨败告别,重新出发(和他爷爷当年一样)。既然自己天资愚笨,那就用加倍的努力弥补。

4

  苦学一年后,曾国藩开启了考试狂飙之路:

  先参加秀才考试。这一次,他多了些自信,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,掌握了八股文的诀窍。下笔之前,他先花了半个时辰思考构思文章脉络方向。等胸有成竹后才落到纸上。第七次,他居然中了!虽然是末尾,但也终于成了秀才。

  第二年,恰逢乡试,他继续参加举人考试。本来家人也都没抱希望,没想到又中了。看来是真打开了窍门。当年他继续参加进士考试,看能不能来个三联捷。但现实告诉他,运气不可能一直那么好。因为进士的人口比例是千万分之五。文章通了也得看运气才能中。

  过了四年,曾国藩二十八岁,再次参加会试冲击进士。这一次他中了三甲进士,而且年龄比全国进士的平均年龄小了十岁。可谓前途无量。

  之后他再次参加叫“朝考”的考试,准备从进士升翰林(一甲进士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直接任翰林,二甲三甲得靠朝考)。看来幸运女神真喜欢他的倔强,这次他居然又成功了。朝考拿了第三名,但皇帝(道光)看了他的文章特别喜欢,亲自改成了第二名,封了个翰林庶吉士。

  那么年轻的翰林,将来最不济也能当个知府道员,混得好,部堂总督大学士也都在意料之中。老曾家一下从普通农民家庭成了顶端官宦人家。四邻八乡,远亲近邻,都来祝贺巴结。曾玉屏当年的决定现在显得无比正确英明。

5

  漫长的秀才考试之旅(九年!),让曾国藩不堪回首:“余……小考七次始售。然每次不进,未尝敢出一怨言,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。至今思之,如芒在背”。

  但这痛苦的旅程也炼就了他愈挫愈勇的倔强性格。通过努力,走通了大多数人都无法走通的科举之路,直至于巅峰。这艰难之路也塑造了他独特的“尚拙”人生哲学。

  父亲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,一句句学,学懂一句再下一句;读完一本再下一本;不完成一天任务不睡觉:“国藩愚陋,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,晨夕讲授,指画耳提,不达则再诏之,已而三复之;或携诸途,呼诸枕,重叩其所宿惑者,必通彻乃已。”。

  尚拙,也有其切实益处:

  第一,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,因此比别人更虚心,更肯付出。

  第二,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,总是失败,因此“逆商”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,抗打击能力特别强。

  第三,笨拙的人不懂取巧,不走捷径,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,因此做事不留死角。

  正是因为之前的踏实苦学,不投机取巧,才让曾国藩打下了牢靠的基础,才能让他在开窍后考试一路顺利,一通百通。